详解食管贲门癌致病因素及临床表现

核心提示:食管贲门癌是我国常见癌症之一,目前手术切除仍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由于肿瘤的侵润转移,有一部分病人术中不能切除病灶。本组患者手术切除率91.6%,早期癌组手术切除率达100%,高于A、B组手术切除率,而由于手术方法手术

食管贲门癌是我国常见癌症之一,目前手术切除仍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由于肿瘤的侵润转移,有一部分病人术中不能切除病灶。本组患者手术切除率91.6%,早期癌组手术切除率达100%,高于A、B组手术切除率,而由于手术方法手术器械的改进,手术技巧的提高及术前化疗的应用,近几年手术切除率较以前明显提高,B组手术切除率95.4%,A组手术切除率88.3%正说明了这点。

 


  本组3452例病人,共110人次发生各种不同类型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11例、出血11例、肺部并发症45例、乳糜胸7例、肺疝7例、喉返神经损伤13例、吻合口狭窄16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5%,手术总病死率为1.6%,与文献报道的发生率相当,与1998年以前相比,我科手术并发症与病死率明显下降,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1)1999年以前我们多采用手工吻合,1999年以后机械吻合器的广泛使用,有效减少了吻合口瘘的发生率;(2)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精细的手术操作、术后对各种可能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和及时有效处理都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据报道食管贲门癌的3年生存率为50%左右,据报道相当,本组中早期癌组(C组)随访3年仅1例死于癌复发,3年生存率较其它组明显高,充分说明了早癌的较好疗效,A组及B组手术+术后放化疗的患者3年生存率较单纯手术组高,B组中术前化疗+手术+术后放化疗的病人较单纯手术或手术+术后放化疗的患者3年生存率都高,说明食管贲门癌的综合治疗模式较单一治疗效果好,既能提高手术切除率,也有助于提高远期疗效。B3组病人比率的增高表明本院食管贲门癌的治疗已趋向于术前化疗+手术+术后放化疗这一模式,目前本院术前化疗较多采用紫杉醇+CF+5-FU+艾恒(草酸铂)方案,化疗反应轻,临床反应好。
   
  本组早期癌的手术切除率为100%,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9%,病死率为0.4%,随访3年仅1例死于癌复发,表明早期癌的临床治疗效果好,所以提高食管贲门癌的治疗效果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目前诊断早期癌最好的办法是超声内镜,准确率达90%左右,其次是内窥镜及X线双重造影,正确掌握这些技术是食管贲门早期癌的诊断学基础。 

    致病因素:

    1、亚硝胺:亚硝胺类化合物有高度致癌性,食管贲门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县居民使用的酸菜中和居民的胃液、尿液中亚硝胺化合物较高,研究发现食用的酸菜量与食管贲门癌发病率成正比。

    2、霉菌:一些霉菌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胺盐,发霉食物或霉菌可诱发动物的食管及胃肿瘤。

    3、缺乏某些微量元素:钼、铁、锌、氟、硒等。

    4、缺乏维生素:如维生素A、B2、C等。

    5、不良饮食习惯:食物粗、糊,进食过快,喜吃烫食等。

    6、烟酒、口腔不洁等因素

    7、食管贲门癌遗传易感因素。食管贲门癌具有比较显著的家族聚集现象。

    8、某些疾病。患有食管炎、Barrett食管等可增加患食管贲门癌的几率。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常不明显,但在吞咽硬质食物时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包括咽下食物时梗噎感,胸骨后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摩擦样疼痛。中晚期食管贲门癌典型的症状为进行性咽下困难,先是难咽下干的食物,继而半流质,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病人持续消瘦、脱水、无力。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食管贲门癌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同期健康对照组及食管贲门癌组,分别行超声、X线钡检及内镜检查。 结果  经体表探查的B型超声可以显示食管穿膈后至贲门与胃相连处以及胃。正常人长轴切面为弧形管状,短轴切面呈一系列扁圆靶样结构。癌灶组显示为管径增大、管壁不规则增厚以及胃部延展病灶,远隔脏器的转移和淋巴结肿大等声像图改变。对于X线钡检,内镜检发现的中晚期腹段食管及贲门癌超声的发现率可达97%,而且对病灶的管壁外侵范围,远处转移病灶的检出优于X线钡检、内镜检,因声窗的限制不能显示食管病灶的全程,胃气体干扰也影响了胃底病灶的检出,使其临床应用受限。 结论  对于腹段食管及贲门癌的诊断,X线、内镜、超声各有所长,结合使用可以提高诊断率。 目前X线钡检和纤维内镜检查仍是食管贲门癌诊断的主要手段 [1] 。X线钡检可以显示食管至十二指肠的病变,能观察肿瘤产生的管腔铸型和动力改变情况,但在早期病灶极易漏诊。内镜直接观察黏膜改变,而黏膜活检更有助于微小癌、早期癌的诊断,但对壁在性肿瘤,肿瘤对管壁的浸润和管外发展无法观察。二者对周围脏器的直接浸润和远处转移检出受限。本组超声发现在4例病变侵及全肌层,经手术证实,内镜未检出。7例肝转移,14例淋巴结肿大,3例毗邻脏器的直接浸润,二者未能诊断。
   
  经体表检查的B型超声可以显示食管穿膈后至贲门以及胃。使用凸形探头后克服肋弓障碍,图像显示更佳,本组食管贲门癌的超声图像主要有以下表现:(1)腹段食管贲门管径增宽,均>20mm,最宽约46mm;(2)长轴及短轴切面见管壁不规则增厚,环周增厚34/94,局灶性增厚为59/94,最厚处达26mm;(3)短轴切面形态失常,呈假肾状、分叶状或不规则状、中心强回声呈偏心、多心改变;(4)癌变侵及胃小弯时(12/77)在增厚变形的贲门下方可见不规则的低回声团,延展至胃底时(11/77)胃底、胃壁显著增厚,侵及毗邻脏器时(5/94)可见肿瘤与肝左叶、腹主动脉、心包之间境界不清,脏器活动受限。这些征象为超声发现和诊断腹段食管和贲门癌,对病变范围估计提供了依据。
   
  超声在术前发出膜腔内远隔转移可以弥补X线钡检和内镜检查之不足,本组检出肿大淋巴结主要位于贲门旁、腹主动脉周围,最大直径37mm,最小直径7mm。术中及术后病理发现尚有8例转移淋巴结未检出。除胃肠气体干扰,仪器分辨率的限制外,对淋巴结转移好发部位的仔细扫描也很重要。食管贲门癌在腹腔内淋巴转移较为广泛,超声检查前做好肠道准备,检查时还应加强沿胃韧带、胰前缘的扫查。脏器转移发现7例均位于肝脏,这与文献指出食管贲门癌转移最常见部位是肝脏相一致。
    
  由于声窗的限制,经体表探测的B型超声无法显示胸段食管,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本组有部分胃的病灶超声未能检出,这与体位及气体干扰有关,采用饮水后半卧位、头低足高位后有所改善。本组94例病灶组B超显示率较高,这与全部病例都为进展期,绝大部分先经过内镜检、X线钡检后再行超声检查有关。

    以上便是关于食管贲门癌的致病因素及临床表现介绍.